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我妻薄情 > 第348章 山歌响

第348章 山歌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通判姓齐, 家里几亩薄田,数个兄弟,是典型的耕读之家, 全家供他一个人读书科举。

然而很不幸,不知是天赋有限, 还是没碰上对路的考官, 虽然早早中了秀才, 却蹉跎到近三十才中举。好在“穷秀才, 富举人”,他中举后, 家中积蓄了一些银钱, 可惜兄弟多, 也只是温饱罢了。

春闱之年,他带上银钱上京, 预备科考。可考卷一出来,顿时傻眼。

太他妈难了。

于是名落孙山。

思来想去, 与其自己再苦读, 不知何年能中, 不如以举人的身份做官,为儿子物色个好老师。

当时的他就是怀抱着这样天真的想法, 被打发来贵州的安顺军民府当通判了。

知府是和他同一天上任的,且只有第一天上班了。

和通判不同, 知府是得罪了上头,被贬官至此, 因此心气大失, 从不过问府中事务, 不是下棋就是饮酒, 喝高了还去山里“悟道”。

齐通判既羡慕他是进士出身,被贬还能当知府,又不甘心随之沉沦。

他的儿子被送去了龙冈书院念书,作为父亲,齐通判想给儿子做个表率,让他知道今后若能高中,该如何治理一方,而不是像知府一样尸位素餐。

然而,想做不代表能做。

贵州这个烂摊子,知府都放弃了,别说齐通判。

他干了两年多,啥也没干成。

初来的豪情壮志被消磨大半,若非突如其来的叛乱,齐通判可能也会在残酷的现实中放弃本心,最终与世沉浮。

但他看见了改变的机会。

安顺改变的机会,也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举人碍于出身,当不了大官,可谁不想往上爬呢?齐通判知道自己的弱势,因而愈发需要一个后台。

都说“同进士,如夫人”,像他这样连同进士都不是的,大概和通房丫头没什么区别。

哪位大人物看得上他呢?

他又该怎样做出一番事业,为子孙后代做一个表率?

答案近在眼前,就看他是否能抓住。

齐通判决定献上自己的投名状。

-

说实话,程丹若并未多注意齐通判。安顺军民府是军政一体的地区,在大军到达后,其控制权便转移到了军队的手中。

加上知府已死,通判这个不知道几把手的人,不过是个干活的工具人。

她没有想到,齐通判有这样的魄力,向她请兵抄家。

理由简单明了,在叛军攻占安顺期间,有个别大户子弟,与其来往密切,疑似通敌。

他想借兵围一下人家的大宅子。

程丹若:“……”怎么说呢,地方官和本地大户的斗智斗勇,都是换汤不换药。

后者靠胥吏和人脉架空,前者靠大义和名分威逼,但招数老不怕,好用就行。

她同意了。

一夜后,齐通判表示,曾经和叛军眉来眼去的人已经下狱,各家为表忠心,决定献上钱财和人手,帮助修筑驿道。

程丹若点点头,面上不动声色:“辛苦你了。”又道,“听说令郎在龙冈书院就学?”

“是,犬子资质愚钝,不求显贵于人前,只盼能在圣人故地感受教化。”齐通判十分谦逊。

程丹若道:“虎父无犬子,令郎一定前途远大。”

又命玛瑙准备一方砚台相赠。

齐通判按捺住欣喜之情,从容告退。

有了本地大户的支援,人手和银钱顿时充裕了不少。

程丹若立时雇佣本地的妇女,为修路的人做棉鞋。冬天已经到了,衣服少穿两件不一定有事,穿草鞋在结冰的山间行走,却很容易冻掉脚趾。

鞋是不要钱的,有的人家为了这双鞋,全家老少出动,男的掘石头搬树,女的砍荆棘开路。

开路辛苦,他们就唱歌娱乐。

程丹若路过的时候,第一次听见了真正的苗家歌声。

“阿哥今冬去修路,深山遍地全是树。”

“肩挑石头背上土,累死累活真辛苦。”

“阿哥不要说辛苦,开好道路就来福。”

“卖了稻米买盐巴,白得一双好鞋助。”

“冬鞋穿在脚上头,想你就在心里头。”

“等到来年卖了米,换得银钱把你娶。”

“阿妹不求金和银,只看一腔真心意。”

“嘴上说来八百遍,从没见你把谁娶。”

程丹若开头听得十分感动,后面直接笑场。

但思忖过后,立马叫来了金爱和赤韶。

赤韶在金阿公的劝说下,并未留在永宁,和金爱回到了安顺,继续跟着金仕达读书。

据耳报神金爱说,自从见识过赤江寨主的嘴脸,赤韶读书用功多了。

“这是《汉夷本草》。”她布置作业,“你们俩照这个编几首山歌出来,等我回来的时候,若是能听见百姓传唱,就记你二人一功。”

金爱对这些事总是兴致勃勃,充满兴趣:“遵命。”

赤韶却只是安静地应了声,小鹿似的大眼睛转了转,不知道思量什么。

少顷,也乖巧地答应:“是,夫人。”

--

程丹若在安顺待了一个月,陆续处理掉了不少工作,有生民药铺的私事,有军需军粮的公事,还有私人社交。

侯府、晏家、陈家、冯家都不必说了,日常人情往来,值得一提的是张御医。

她和张御医时常书信往来,交流医学心得。

两人的信都很客气,张御医的品阶很低,她还是称之为“明善公”,明善是张御医的字,而张御医投桃报李,称呼她为“涂林君”。

张御医是江西人,为她引荐了当地的一大药商。

程丹若打算开春就派人去问问,看是否有合作的可能。

长春号的文大奶奶,虽然远隔千里,居然也写信来,声称自家做了羊毛纺织的生意,请她指点,并附上若干礼物。

程丹若没想到文家这么有诚意,考虑到是同乡,也回了帖子。

又要和清平书院的山长写信,感谢清平学子在安顺的贡献,拉一拉关系。

新投效的金仕达,她也按照西席的规格,替他置办年货,亲手写贺帖给他们。金家父女还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贺帖,私底下难免一番感慨。

齐通判家也一样,她专门送了一套书给他儿子,鼓励小朋友好好念书。

待这些工作全部处理完毕,已经十二月中旬,该预备过年了。

玛瑙问:“夫人可要回城过年?”

程丹若道:“我要去安南。”

玛瑙面露忧色。

“别担心,我已经提前做了安排,应当不会有事。”她安抚。

从十一月开始,大军就对普安进行封锁,但叛军似有预感,在近半月间,频频出动骚扰,试图突破防线。

月初,一支队伍不知怎么绕过了封锁,袭击了运粮的队伍,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劫走军粮。

但——运粮队不是运粮队。

被油布罩得结结实实的马车里,藏的不是粮食,而是伤愈的士卒。他们原本是跟着韦自行的,被送往惠民药局治疗,如今好转大半,程丹若养不起了,打发他们回前线继续战斗。

伪装成运粮队,则是她灵机一动的想法,不止实行了一次。

伤员回归总计三批,每次都是一样的打扮,一样的马车,只会做出些微区别。她不知道是什么地方让对方认为,这次的应该是粮食,反正他们上当了。

她打算自己第四批过去,为了安全,车上不再载人,改装药材。

如此,车辙一定会比真正的粮食浅很多,叛军分辨后,多半不会再费力袭击。

她也就安全了。

当然了,要装得和前面一模一样,她就不能坐马车或是轿子,甚至不好骑自己的马。夏栀子可是难得的白马,倘若惹得他们起疑,可就得不偿失了。

出发当天,蒙蒙细雨。

程丹若穿上罩甲,骑上马,和所有的护卫将士一般,头戴斗笠,脸蒙纱巾。

寒冷的白雾中,队伍有序地出发,进入山间驿道。

群山在侧,时有兽吼。

日光穿透了白雾,折射出瑰丽的色彩。

今天有零度了吧,好冷。程丹若调整了围巾,白气顺着一缕缕溢散。

远远的,什么地方传来歌声。

“一针一线缝冬衣,思念郎君心就喜。”

“盼望开春无战事,稻谷种在田地里。”

此时,程丹若方才恍然。

于她而言,战争是在九月方开始,迄今不过两三个月,可百姓而言,已经将近一整年了。

明年的春天,战争可以结束吗?

--

快过年了,但此时的安南却陷入了战备的紧张。

叛军的反应和决断力,都非同一般,只是感觉到围城的兆头,就立即动手,出兵骚扰,阻拦封锁线的布防。

谢玄英一面应对,一面想,黑劳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手。

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数月来,战争让他痛苦、迷茫、乃至自我怀疑,但同时又让他振奋、清醒、甚至莫名血气涌动。

他厌恶战争,却如鱼得水。

屈毅说,他很像老侯爷。

老侯爷谢云自继承家中的爵位后,戎马一生,哪怕获封侯爵,也仍然在奔赴战场的路上。他辗转东南,去往西北,与瓦剌大战一场后力竭而亡。

可惜的是,兄弟中见过老侯爷的只有大哥谢维莫。

谢玄英出生时,祖父就已经过世了。

他无法在亲长身上寻到答案。

“公子。”赵望打断了他的思绪,回禀道,“第四批粮食已经到了。”

谢玄英微微颔首:“验收吧。”

“是。”

关于粮食,谢玄英原本有自己的打算。

他原想将运粮队作为诱饵,吊出叛军动手,然后趁他们回程时埋伏,在他们以为得计,最松懈的时候将其剿灭。

这样做的目的不止是消耗对方的兵力,更是想跟随他们的踪迹,寻找不为人知的小路。

叛军对地形实在太熟,总能找到官兵不曾发现的密径。

漏洞堵不住,谈什么围城?

但他没有想到,所谓的故布疑阵,其实并不是假的。

前面回归的三批士卒,每人都携带了一部分额外的粮食。全部计重分好,能一斤不少运到安南的,计功行赏,缺斤少两的,轻则挨罚,重则砍头。

不得不说,这个计策不算奇,却足够安全。

明摆着的诡计不是诡计,四批队伍哪怕有一支被劫了,还有四分之三的粮食能平安到达。

嗯,他的丹娘果然有勇有谋。

谢玄英拿出香囊,隔着绸缎摩挲里头的发丝,心中升起浓浓的思念。

几乎同一时间,掀帘而入的程丹若顿住了脚步。

下意识地……摸了摸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