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我妻薄情 > 第347章 感其恩

第347章 感其恩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谢玄英收到了来自家中的包裹, 沉甸甸的一个。

打开一瞧,里头是衣裳、香料、蜂蜜和数包红糖。他略微翻了翻,很快找出一个单独包装的木盒。

放着五双袜子。

他首先挑出最精致的一双, 马上封侯,活灵活现, 但第一时间就被丢到旁边, 再拿出另外三双规规矩矩的水瓶如意, 和衣裳搁在一起。

最后, 拿出黑色的那双羊毛袜子,袜口有两圈白色的条纹, 简单得过分。

谢玄英把袜子翻面, 仔细打量着收线口, 摸着有个不明显的凸起,遂满意了。丹娘织袜子不太行, 最后总是收不好,不比其他人, 线头藏得好好的。

明明是亲手织的生辰礼, 偏不告诉他, 等他自己发现。

她是不是从来没有怀疑过,他一定能明白呢?谢玄英摩挲着厚厚的羊毛袜子, 心里有些许雀跃。

将这双袜子放到枕边,他又看了眼马上封侯的那双, 皱了皱眉。

思索片刻,谢玄英在衣裳堆里翻出两件新的冬衣, 与袜子放在一处, 吩咐道:“叫屈毅过来一趟。”

柏木察言观色:“是。”

他马上寻了屈毅, 道是公子相邀。

屈毅是靖海侯的心腹, 论资历还在李伯武之上。但李伯武如今已是千户,前程不可限量,他自然也有些想法,问道:“公子这时寻我,不知有何吩咐?”

“屈爷安心。”柏木笑道,“您来这儿也有两个月了吧,可还习惯?”

屈毅稍加思索,道:“比京城潮湿得多。”

“是啊,雨水太多了,什么都潮潮的。”到地方了,柏木打起棉帘子,“公子,屈爷到了。”

屈毅抱拳:“公子。”

“坐。”谢玄英言简意赅,“没别的事,眼看天一日冷过一日,你来这儿前怕是想不到南边这样寒,我这儿有两件衣裳,你若不介意,便将就一二。”

屈毅进屋时就瞧见了旁边的包袱,闻言立时道:“公子厚爱,属下确实没料到南方的冬天也冷,只带了秋衣。”

“你是父亲派给我的得用之人,有什么短的缺的,尽管同我说。”谢玄英使了个眼色。柏木便赶紧递上包袱:“屈爷收好。”

屈毅道:“多谢公子记挂,一切都好。”

谢玄英微扬唇角,给了他一个淡淡的微笑,旋即道:“我看路边已有霜冻,恐多有不便,各处都要小心维护才是。”

屈毅立即道:“是,属下也有此顾忌,不若趁天好,上山探探路。”

“辛苦你了。”

“卑职分内之事。”

打发了屈毅,谢玄英又让柏木拿了红糖给伤兵营,说是程丹若给的,让伤员们补补血气。

丹娘为伤兵营做了这么多,他总得让上上下下的人领她恩情。

如此,即便他有个意外,她也能控制得住这支兵马。

军心在握,她就有立足之地。

当然了,谢玄英做好最坏的打算,并不代表他就不要人心了。从前赏罚分明,为的是立之“威”,如今年关将近,天气苦寒,就得施之以“恩”。

论施恩,没有人比丹娘更擅长的了。

谢玄英打算抄一抄作业。

-

“写家书?”黎哥嘴里叼着烧饼,一脸困惑地看向手下。

永宁时他还是小旗,但因在安南之战中表现勇猛,斩首三人,已升为总旗,管五十人。

虽然顶头的百户,再往上的镇抚都不太喜欢他这个苗人,可千户李伯武是谢玄英的嫡系心腹,对下头的一视同仁。加上经过数次战役,人员补充调动,许多将官麾下都有夷人,排挤归排挤,日子一样过。

而黎哥从前是黎氏的长官,对带人颇有一套章法,新补充的兵源来自永宁、安南的卫所,不乏与夷人混血的士卒,对他这个总旗并无不满。

面前这个为他打探消息的小子,今年才十五岁,爹死了,按军户的规定,替补了爹的位置。

黎哥没什么架子,见他小,吃饭争不过其他人,偶尔会大发善心,塞他个烧饼包子,久而久之,就黏上了他,大家都管他叫跟屁虫。

“什么家书?”黎哥撕下三分之一的烧饼,随手丢给他,“和我们有什么干系?”

“是将军的命令,说快过年了,想给家里寄信的,可以写信回家,不过只限贵州一地儿。”小子啃着烧饼,口齿不清地说,“写好的就自己塞到将军府门口的箱子里,只有三天,过点儿就没了。”

黎哥嗤之以鼻:“我又不会写字,关我们屁事?”

“不会写的,可以让人代写。”小子说,“副帐那边的几个师爷都能写呢,我来的时候,那边全是人。”

他口中的师爷,就是靖海侯派来的班底,负责写文书、算粮草、核军备,皆通文墨,写家信不成问题。

不过,这群人平时脾气不大好,不怎么喜欢和武官往来,只对出身谢家的人有好脸,黎哥并不想讨不痛快。

但这么说,容易显得自己孬。

他换了个说辞:“送回去了,家里也没人看得懂。”

然而,好兄弟黎猛没看出奥妙,反驳道:“萱花看得懂,咱们还是写吧。”

萱花就是嫁给寨堡百户为妾的小妹子,黎哥杀了对方后,就把她带回了寨子。她跟随百户的时间不长,但为讨好他,专门学写了汉字,是寨子里少数能看懂汉文的人。

黎哥一时语塞。

“不知道阿爸、阿娘怎么样了。”黎猛吁口气,“如果知道我们已经翻身,应该能放心了吧。”

黎哥沉默了。

片刻后,他踢了一脚跟屁虫:“练盾去。”自己则朝着副帐那边走去。

果不其然,黑压压到处都是人。

师爷们在里头吆三喝四:

“少说几句,每人只能写一张。”

“自己家都不记得,你还写个屁家书?”

“叫什么?二狗?这是你爹?哦,你兄弟。”

“你娘不识字?不识字就叫人读,乡里也没人识字?那你到底写不写?”

“娇娘?是你妻子?不是?滚滚滚,给未婚女子写家书,亏你想的出来……未婚妻?不早说!”

无数人忐忑地进去,笑呵呵地出来。

黎哥装得没事人似的进去,找了平日最好说话的:“欸,我要写信。”

对方瞅他眼:“给谁?认得汉字吗?不认得别浪费我时间。”

“是我妹子。”黎哥脸不红心不跳地回答,“当然识得,不就是汉字么!”

对方丢给他一个大白眼,蘸墨提笔:“说罢,写什么?”

黎哥卡住了。

“爹妈在不在?在的话报个平安。”对方不耐烦地敲着桌子,“成亲没有,可有孩子?”

黎哥别过脸,道:“只有我爹,就说我一切都好,别惦记着我,让他活下去,等我回家。”

“没了?”

“没了。”

“蠢材!你不和你父亲说你升了总旗?等你衣锦还乡,封妻荫子?”对方骂骂咧咧地落笔,“真是个蛮子,我替你写了罢。”

黎哥抿抿嘴巴,罕见地没有回嘴。

*

谢玄英在安南搞“家书抵万金”的活动,程丹若在安顺也没闲着。

她召集各地卫所的军眷,为将士们缝制冬衣。毕竟,军饷只能买棉花和布料,没地方买大量成衣,需要自己找人做。

竹香被打发去当了个管事,负责发放棉花,也算是代表程丹若了。

这种家属的集体活动,最是聚集人心。妇人们在一块儿,共同抒发对丈夫、儿子乃至孙子的思念,彼此鼓励。

而一些失去丈夫的女人,除非要照顾公婆或孩子,故不愿再嫁,不然,多得是妇人愿意说媒。

成过亲、生过娃的算什么?普通人家就喜欢有生育经验的,家境富裕的人家,也不介意多养一个孩子。

说句不好听的,军户之家,死一个上一个,巴不得多几个男丁呢。

竹香混在里头半个月,回来和程丹若绘声绘色地描述:“已经成了十几对,也不要聘礼嫁妆,提着包袱就算成了。”

不管什么地方,鼓励人口生育都是地方官的要务。

程丹若道:“你寻些红糖和粗布,凡成亲的,送他们一包糖半匹布。”

“欸!”竹香爱八卦,挺乐意干这种事,欢欢喜喜应了。

程丹若问玛瑙:“家里钱还够吗?”

玛瑙小声道:“现钱不多了。”

家里的银子原本不少,可又是开药行,又是买药材的,眼见着缩了水。

程丹若思索会儿,说道:“送信给喜鹊,让她挑些不犯忌讳的缎子,去当铺换些钱。”

她的好衣料不是侯府送的,就是朝廷赏下来的,几乎都出自织造坊,有价无市。一匹普通的绸缎在市面上卖二三两银子,可她的料子,卖五十两不在话下。

玛瑙大吃一惊:“怎么就要当衣裳了?”

“反正穿不了,年年有新的。”程丹若不搞无用社交,剩了不少做衣服的钱,“听话,当了,买些面粉和糯米粉,我有用。”

玛瑙心疼她,可也知道她一旦决心做什么,丫鬟们劝不动,只好照做。

缝制冬衣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驿道。

宁洞因为童婆婆一力支持,定下的最快,已经勘验好合适的驿站点,就准备开辟驿道了。

程丹若不敢征调民夫,后勤必须全力保证前线的供应,人手都是由苗寨出。但又必须做点什么,体现双方的诚意。

怎么才能省钱又不费人呢?

很简单,她亲自去。

开工第一天,程丹若做民妇打扮,亲自干了一天的活。

她背不动装满石头的竹篓,也挑不起一扁担的土,只能拿着镰刀,劈砍掉周围的灌木。别以为这是件容易的事,爬山一天就够累的,还要不断挥动手臂,用力砍伐,一天下来,腰酸背疼,掌心都磨破了。

但不得不说,效果拔群。

被调来干活的苗民惊呆了。

安顺军民府的通判也惊呆了——知府在安顺被攻占后被杀,通判因为去贵州报信,侥幸活下来,如今暂代各项事宜。

他听说程丹若亲自去了,骑马赶到现场一看,差点没认出是她,又不敢劝,只好回城,挨个去本地的富户豪族游说,请他们出钱出人。

他们不是很乐意。

叛军攻城时,他们出钱出力,已经割了不少肉,这段时日正在恢复元气,不太愿意放血。

通判冷笑:“程夫人亲力亲为,你们却一个个眼瞎当看不见,真当城里的兵马都是摆设?”

“我等奉公守法,有何惧之?”程丹若在安顺待的数月,没见过血,难免有人不当回事。

“好一个奉公守法!”通判道,“尔等好自为之吧!”

程夫人动不动手,他不知道,反正他准备动手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