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辅导夫君考状元 > 直上金殿

直上金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139章直上金殿

当日晚饭后,,朱翊锦单独将曾芸芸和肖平叫在一起,掏出了今天来自京中的书信。

“这是元辅特意差人送来的。“朱翊锦拆开了盛放书信的锦盒,肖平看到信封上分别写着"曾税使亲启"的字样。

信的内容并不新鲜,但很张居正来说,很重要。朱翊锦猜不出张居正的心思,但能够感受到,张居正对曾芸芸的意见十分看重。

对于张居正的来信,曾芸芸并不惊讶。古人智商、才能再高,可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还是比不了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后人的判断,都来自于历史和实践的指引。

对于明朝的积弊,其实曾芸芸能够指出的有很多很多。但是,明朝的问题,很多都出在士大夫阶级身上,而张居正就是士大夫的一员。让他自己向自己挥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很多问题,曾芸芸只能避而不谈。所以,曾芸芸在回信之中之提及了一件事,反问张居正如何看待。曾芸芸提及的这件事是隆庆四年,也就是四年前朝廷的一次任命。这次任命的人物,乃是张居正的同年,如今以南京兵部尚书兼任两广总督的殷正茂。作为张居正的同榜,殷正茂最初被授行人。在担任兵科给事中这个重要职务后,殷正茂被升迁为江西按察使。隆庆四年,两广叛乱,李迁提督两广军务,却连吃败仗。这时候,内阁首辅高拱决定将殷正茂升任广西巡抚,负责平叛事宜。文官出身的殷正茂虽然极具军事才能,但他是个大贪官。因此,朝廷对殷正茂的任命风声风刚刚传出,满朝文武就一致反对。不过高拱不为所动。高拱如此坚持,是因为他他了一道算术题。高拱认为,拨一百万两银子的军饷给殷正茂,他至少贪污一半,如果派一个清廉的人去,或许一两也不贪。但殷正茂有才能,足以平定叛乱,而派过去其他人,纵然不贪污,但大概率办不成事,朝廷反而会多耗费军饷。这档下去,朝廷可能要多花几百万两银子。

事实上,殷正茂代替李迁之后,分兵七路,连续破叛军巢穴数十处。叛军将领一人战死,一人被捕。殷正茂因功升任兵部右侍郎。如今到了万历朝,高拱虽然下台,但是很多人依然对高拱的这次人事任命津津乐道。朝廷之中逐渐有了一种观点,就是只要有本领,贪一些银子无所谓。然后,曾芸芸知道,历史上的万历朝为大明朝埋下了严重的祸根,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士兵的军饷被大量克扣。当军队之中充斥了许许多多的“殷正茂",士兵不得不频频靠哗变来讨要薪饷,甚至会直接投降清军。明末清初,清军的绿营兵,多数都是由投降的明朝士兵组成。成为清军之后,他们没有了薪饷之忧,成为打败明军的主力之一。所以,后金崛起后仅仅用了数十年,就覆灭了明朝江山。

如今在万历朝,殷正茂正得张居正信任。曾芸芸就想问问张居正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如果张居正的观点和高拱一样,那么她不会再随意向朝廷提出什么建议,因为没用,她只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且为自己留下退路。临别时,朱翊锦对曾芸芸道:“你这一两日就要做好去京城的准备了。我们尽快出发。”

半个月后,京城。

这一天上午,无论是万历皇帝的御桌前,还是内阁成员和其他六部尚书、的书桌上,都出现了一份调研报告。

这是朱翊锦派人送来的。

一开始,除张居正外的其他内阁大员都不以为然,甚至一些人认为是洛王胡闹。不够洛王颇受圣眷,且是个不争权夺利的性格,还是朝廷的财神爷,所以哪怕是那些御史言官,也不愿轻易得罪他。有些人是特意观看,有些人是闲来无事翻翻,有些人是被他人提醒。但不管如何,大家最终还是注意到了这份调研报告。“有遂川名为曾小山者,父母早殁,家贫无以为生,继而负贩推车经营。有广丰名为周维新者,三岁失估,母又他适,显贫无依,遂寄食于姊婿家,成年后,独自外出经商,今薄有费财。

另有因家贫自觉弃农经商养家活口者。如安福张万春,父母俱盲,家无蓄储,遂负煤炭鬻市,资为养度。

另有龙泉郑成斌,父早殁,以家无恒产,母命贩席湘楚。永宁则有王子豪,因家贫,其父母于其十岁即驱之出,虽老不休。”万历皇帝坐在御座上,看了这些贫家子弟,从小就参加各类劳动,稍长即能独谋生计,不禁感慨良多。

礼部尚书万士和素与张居正不睦,听闻张居正对这类报告颇为认可,便不以为然。可是公务之余,他无意翻阅,看到报告中言及弃儒经商者竞然占了江西本地商人的两成,不由怒极反笑,斥曰:“荒谬。”于是,不由自主想看看炮制报告之人如何胡编乱造:“弃学经商者,有以下情形:

一是家贫无力读书,改而从商。与弃农经商者相同,他们有的是自己主动弃学经商,去养家糊口,有的则是因家人劝说,不得已而为之。第二日,万历皇帝朱翊钧叫来了几个阁臣和上书,问他们对于曾芸芸提交调研报告的看法。众人眼观鼻,鼻观心,都不言语。因为谁也不知道皇帝到底作何感想。

“张先生,还是你来说吧。“朱翊钧颇有些无奈。这些大臣,明面上对他尊重,实际上还是把他当成小孩子看。

“臣觉得甚好。切中肯繁。"张居正给了四个字的评价。朱翊钧原本以为将张居正搬出来能够有效果,可是他竞然只是给出评价,就不说下一步的措施。若只是看看这报告,哪怕再了解民间的情形,又有什么用处。

朱翊钧内心有火气,但发不出来,只能继续问:“张先生以为将报告印发出来,给朝廷和地方官员看看可好。”

张居正道:“陛下英明,臣觉得很好。”

摆明了,张居正是为了让皇帝先开口。他们和皇帝都是在等,谁先开口,反而失去了主动权。

朱翊锦按捺不住内心的情绪了,只好说:“刚刚朕命人找来了一份材料,乃是天顺二年刑部奏准:"今后江西客人在湖广等处买卖生理,有因负久钱债等情应许告理者,止于所在官司陈告,即与准理。若不候归结,辄便赴上司及来京诉告者,一体依律问罪。重则照依见行所告词讼,不问虚实,俱各立案不行。……若有倚势刁泼,添捏重情,并不干已事,募越赴京奏告,一体依律问罪,断发原籍当差。所告情词,不问虚实,俱各照立案不行。”在曾芸芸在京滞留的第三天,宫中突然宣召,让她入宫。不管是皇帝还是张居正,都下定了决心,不能再拖了。既然变法是变祖宗之法,那么让一介女子侍立朝堂,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曾芸芸登殿之时,里面的大臣已经在争吵,让曾芸芸以为她所处的地方是吉安的菜市场。

年少的万历帝指尖摩挲着鎏金奏折,目光扫过丹墀下激烈争辩的群臣。户部尚书王国光须发皆张:“江西商贾借贷成风,崇仁谢廷思放贷四千缗仅取息千缗,分明是盘剥细民!”

礼部侍郎沈鲤冷笑补刀:“吉安进士十年减半,皆因商道惑心!”看到曾芸芸上朝,万历精神一振。

待她向皇帝行完礼,周围人的目光就逼视过来。大家都清楚,万历皇帝今天的目的就在她身上。

曾芸芸决定先发制人:“列位大人容禀一一”曾芸芸没有穿官服一一朝廷也没有合适的官服给她一一她青衫布履立于殿中,掌心托着三寸厚的《江右商事考》,殿外射来的阳光在她鬓边磨洗得发亮的铜算盘上跳跃。

张居正忽从文臣首列转身,玄鹤补服掠过蟠龙柱:“此女三年来暗访江西十三府,所录商税亏空根源,与臣月前所奏《清丈田亩疏》暗合。”三年暗访,实在有些夸大,曾芸芸的很多数据都来自后世,但是她不会言明。

“谢廷思贷息不足九厘,反被借贷者告官锁拿;泰和萧朝赏弃儒行商二十年,货船七次遭官府强征!"她将誉满朱砂批注的账册高举过顶,“江西年税银缺口十二万两,其中八万两折在官商相戕!”刑部尚书严清嗤笑:"莫非你要替奸商张目?”“民女请颁《皇明贷契令》!“曾芸芸展开一卷斑驳借据,正是吉水周松当年贷银的原始契约,“凡五十两以上借贷必经官府钤印,息不过十之一二,违契者依新设商曹裁决一一如此既能保南昌万维佐这般白手起家者,又可禁私刑逼债!”

沈鲤突然发难:“丰城李氏子孙弃儒从商,此乃礼崩乐坏!”“大人可知李钟喆之孙熊鹃化中进士的二百两卷金从何而来?"曾芸芸抖开汉口盐商的捐银簿,“正是其父经商所获!而今江西童生半数束修赖商贾捐赠!”她猛地指向殿外:“若斩断这条商养士、士护商的活水,明日国子监便要多三千寒门退学牒文!”

这是曾芸芸准备的终极杀招。

张居正适时呈上黄绫包裹的《市易法十二条》,万历揭开便见首条设十三省钱庄赫然映着曾芸芸的簪花小楷批注:“参照新城邓兆馨扩产数十倍之法,官银三成贷商,年息充作边饷”。

年轻天子抚掌大笑:“这倒比抄没冯保家产来得长远!”当反对声浪将要再度涌起时,曾芸芸突然跪捧一叠发霉账本:“隆庆三年,严尚书族侄在九江强占蓝玉田货船三艘,折银九百两未入官账一-商道清明,当自今日始。”

严清脸色倏地惨白,张居正袖中《考成法》新稿隐隐露出“商税考绩"四字朱批。

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

大家都是聪明人,都知道,这次皇帝和首辅是铁了心了。朝堂上的争论并没有持续多久,一个时辰后,曾芸芸腰间已多了一枚“督理江右商事"的银牌。

散朝之后,曾芸芸本以为自己可以离开了,谁想到,又被告知被皇帝留了下来。

年轻的皇帝在偏殿嘉许了曾芸芸一番,然后轻声道:“肖山被我们找到了,一个时辰后就会被锦衣卫送到京城来。”曾芸芸激动得微微颤抖。

张居正脸上带着笑,道:“案子也已经查清楚了,他稍稍养伤,就可以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