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大唐·文德皇后传 > 送我上青云

送我上青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仪仗走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停下,帘子掀起,一道巍峨的宫门映入长孙嫣的眼帘,上书三个大字:玄武门。

此时已近正午,扑面的热浪向她袭来,叫人目眩。

她的丈夫下了马,从侍从手里接过一把伞,大步上前,将她笼在伞影下,小心翼翼的扶下了车架。

高夫人也被自己的儿子扶下车,她是不得入宫的,把女儿送到这里,便要分开了。

她摸摸女儿苍白的小脸,虽然心疼,却还是道:“不要忘了你外祖母的嘱托。”

长孙嫣点点头,看着母亲上了后面的马车,在哥哥的护送下远去。

李世民只当妻子要与母亲分开难受,低声安慰她:“没事,等过中秋的时候,我带你回娘家过节。”

李渊依仗诸子建唐,立国之后也与诸子共享富贵,让几个儿子都住在皇宫,可以佩戴兵刀杂物骑马行于宫闱,父子相见如家人之礼。

算是把家天下的原则贯彻到底。

因此李世民入玄武门,守卫们也没有卸下他的佩刀,便叫他扶着妻子进了宫门。

寻常女眷入宫也不可以坐步撵,但秦王可以骑马入宫,秦王妃自然也可以在宫中坐步撵的。

夫妻俩刚进宫门,已经有步撵候在一旁,步撵旁还立着个面容白净的中年男人,见他们进门,忙快步迎上来。

他恭恭敬敬的望了眼长孙嫣,立刻夸张的尖着嗓子道:“怪不得殿下日日念叨着,原来王妃是天上的仙子下凡的!”

长孙嫣唇角微抽,李世民听得高兴,却还是踹了他一脚:“王妃也是你能打量的!”

那中年男人告罪不迭,又赌咒发誓自己说的是真心话,十分逗笑。

李世民只和妻子介绍:“这是咱们宫里的黄门,叫赵德全,别的本事没有,就会跑个腿,装个乖。”

赵德全等秦王把王妃扶上步撵,自己要坐上去的时候,连忙拦住:“殿下,陛下还等着您呢。”

李世民不耐道:“跟阿耶说我忙着呢。”

他就又上前,附到秦王耳边,嘀咕了两句话。

长孙嫣见丈夫面色微变,知道是有要事,忙道:“你先去忙正事,不必管我。”

李世民拧着眉毛点点头,吩咐赵德全:“你好生伺候王妃,若有疏失,我揭你的皮。宫里的冰要用足了,宫里备的解暑汤药熬一碗给王妃喝,天气热,饭菜都做清爽的,不要弄的油腻腻的,王妃吃不下。”

赵德全答应不迭,他又嘱咐妻子:“你好歹吃两口饭,若实在用不下,芙蓉糕你要吃两口,我知道你一定喜欢,特意让厨房给你备着的,用完饭你就好好歇一会儿,等我回来。”

这唠叨劲儿倒是跟原来一模一样的。

他的手轻轻摩挲着妻子的肩膀,长孙嫣红着脸,只点头道:“我知道,你去吧。”

步撵启行,在长孙嫣的身后,玄武门再次缓缓关闭。

进了宫门,又是另一番景象,高大厚实的宫墙拔地而起,婉如一条一条蜿蜒的巨龙,向远方伸展而去。

长孙嫣就身处于这样一条巨龙之中,她坐在步撵之上,宫人们的步撵抬得极稳,悠悠然然,她身上的暑气渐渐消了些,反而说不出的舒适与惬意。

赵德全弓着身子行走在步撵旁,小心翼翼的打量着这位年轻的王妃。

在这美女如云的深宫里,秦王妃倒是算不得十分貌美,只是气度非凡,加之眉目娟秀,像一株幽兰,摇曳生情。

他就知道自己的马屁没有拍错。

他想了想,决定为王妃介绍这座宫城:“陛下甲子登基,听政于太极殿,居住于太和宫,后宫中由万贵妃和宇文昭仪主事,太子与太子妃居住在东宫,秦王和您呢,住在承乾殿,齐王住在武德殿,都离得不远。”

秦王妃果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大嫂进宫了吗?”

“太子妃是五日前入宫的。”

“小叔的亲事定了吗?”

“还没有下旨,但奴婢听说,问的是弘农杨氏的女儿。”

长孙嫣颔首,过了半晌,又想起什么来:“听说太极宫里的藏书很多。”

赵德全忙道:“正是,太极宫中有藏书阁,里面的书籍浩如烟海,上到经史子集圣人言论,下到民间志怪灵异故事,皆有所存。”

他立马揣度到王妃爱好,不住吹捧王妃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吹得长孙嫣有些不好意思:“我也只是闲时看看书练练字什么的。”

赵德全想起什么来:“前儿陛下赏了殿下一方好砚台,殿下还说要留着给您练字使呢。”

他不由感叹道:“殿下是真的心疼您。”

长孙嫣没有答话,只是倚在靠背上,抬头看着天光,阳光和煦但不炽热的倾洒在她的身上,连不知何处飘来的,她素日最烦的柳絮,都这样的叫她喜欢。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1]

李世民大步跨进太极殿,见殿里没有别人,从宫人手里抢过不知送给谁的加满了冰的梅子汤,仰头一饮而尽,坐在冰山旁边,抱怨道:“长安这什么鬼天气,夏天这么热!”

里殿传来“啧”的一声,李渊,大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无奈摇头:“又抢你老子的东西!”

李世民就嘿嘿笑着走过去:“您一把年纪了,别喝这么凉的,伤身体。”

一边走,一边吩咐宫人:“给我端碗面条来,饿死我了。”

还未及宫人答话,殿里又传来另一道声音:“殿下不必急,早叫宫人布了午饭了。”

李世民闻言头大,走到里殿:“裴监今天也在殿中留饭么?”

李渊登基之后,细数起兵旧事,想要拟一份太原元谋功臣的名单,昭告天下,以示功勋。

李世民自认当居首功,但他还有个强劲的对手:裴寂。

炀帝死后,李渊就在谋划登基之事,但这种事,也不能他自己嚷嚷,需要有人陪他演。

两个儿子还没回来,这个重任就放在了好友裴寂身上。

裴寂也非常配合,屡次率众劝进,李渊也屡次推辞。

若是李世民此刻在,早就不配合表演了,但此刻是裴寂在此,他干脆辞官威胁:“桀、纣之亡,亦各有子,未闻汤、武臣辅之,可为龟镜,无所疑也。寂之茅土、大位,皆受之于唐,陛下不为唐帝,臣当去官耳。”

话到这个份上了,李渊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小皇帝的禅让了。

李渊受禅之后,也很感谢裴寂:“使我至此,公之力也。”

裴寂因功被拜为尚书右仆射,每日还获赐御膳。皇帝每有临朝,必请裴寂同坐,散朝之后也把他留在宫中,对他言听计从,只称“裴监”,从不直呼其名。当朝贵戚,亲礼莫与为比。

说实话,有时候李世民这个亲儿子都有点眼热。

裴寂也因为劝禅之功,自认当居元谋功臣之首。

两人一个身居尚书令,一个身居尚书右仆射,原本应该配合无间,此时却颇有些针锋相对的意思。

而李渊本人的态度呢?

他心里自然是属意次子首功的,但是裴寂一句话就阻止了他:“若以秦王首功,太子当居何处?”

因此他迟迟举棋不定。

今日李世民这么急着赶来,也是因为听赵德全说,今天父亲趁他不在,又与群臣商议了元谋功臣名单之事。

他是绝对不能退让的。

李世民给父亲行了礼,就坐在桌旁,开始吭哧吭哧的扒拉面条吃。

他是真饿了。

李渊一边叫他慢点吃,一边问:“你媳妇接回来了吗?”

李世民边吃边点头:“刚刚进的宫门,她身体不好,又舟车劳顿十分辛苦,我叫她先歇息一天,明早我们夫妻一起给您请安。”

李渊点头:“本该如此,你娘子最是贤淑,你们夫妻俩好好过日子,早日给阿耶添个孙男孙女的,也叫我享一享天伦之乐。”

他一想到自己没了的大孙子,心里还难过呢。

李世民自是点头如捣蒜,他比他爹还盼着呢,又听到父亲问:“交代你的事情,你办了没?”

他立刻咽了面条,回道:“正要回父亲,儿臣想着,父亲甫一登基,恭帝立刻暴毙,哪怕做的再干净,难免落人口实,日后史书工笔,也不好看。”

恭帝就是李渊给禅位给他的傀儡皇帝杨侑上的帝号。

“左右恭帝年少,不如先留他两年,封个国公之类的,以示父亲宽宏,之后再叫他病逝,岂不更好?”

李渊一想也是,又问裴寂:“裴监以为如何?”

裴寂自然要反对的:“迟则生变,变则生乱,此事不妥。”

李世民已有全策:“我叫长孙顺德看着他,若有隋朝旧臣欲联络起事,便可一网打尽,一箭双雕。”

“此招颇险,你能保证吗?”

李世民没有回答他,只是对皇帝正色道:“当初晋阳起兵前,阿耶问我,此事颇险,可有惧意。”

“儿子年轻,不知惧怕,只知道父母之命,只当奉从,为父亲千秋大业,死也不惧!”

他说的大义凛然,李渊感动的一塌糊涂,再无二话:“就依二郎的主意办吧。”

裴寂一看陛下脸色,就知道自己的首功要飞了。

他心中暗叹,秦王虽然年轻,但着实厉害。

不能对付,要拉拢。

他眼珠一转,就有了主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