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初露锋芒11
听俞州说了那么多后世的事情, 乔楠倒不是写不出一篇具有现代风格的新闻稿子。
但是,他到底没有真正在现代生活过,写出来的点评之作, 肯定不如俞州这种真正具有现代思想之人的语句犀利。
所以给刘钰之事写新闻稿的事情, 还得俞州来做才更好。
媳妇有求, 俞州从来就没拒绝过,何况他也挺同情这个时代的哥儿女子, 特别是这里的哥儿, 因为生育能力不如女子,地位比女子还要更低。
既然他有能力又来到了这里, 就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好吧, 其实最大的问题还是,卿卿想他做的事情, 他也舍不得拒绝。
沉心静气。
俞州没有思索太久,就开始动笔了。
主要是现代思想言语百花齐放, 有很多现成的反驳观点, 他也不需要是想太多,直接套用就行。
为了让普通百姓都能够轻易理解, 这篇新闻稿子用的自然是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方式,反正他们家自己会造纸, 又有活字印刷, 不怕纸张不够用。
但由于用的还是毛笔,写字速度比较慢, 所以这篇新闻稿, 俞州还是写了大半天。
待到落笔时, 俞州手都酸了。
守在旁边的乔楠赶紧帮他揉按, 有些心疼, “子琸,辛苦你了。”
“不辛苦,有夫郎陪着红袖添香,乃是人生一大美事矣。”
俞州一边享受着夫郎的温柔,一边笑着贫嘴。
乔楠心中温暖感动,不知该说什么,只能主动凑俞州脸上亲了亲。
这才道,“你说的铅笔钢笔,我早就找工匠拿图纸去研究了,等过些日子做出成品,以后书写应该就能轻松方便些了。”
钢笔铅笔写字多了固然也累,但到底比毛笔要好很多,主要是随身携带也方便。
俞州一个再厉害到底也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弄出来,精力和时间都不够,所以早在府城的时候,乔楠可不仅仅让厨子研究了现代的美食。
他还私下里花大价钱买了不少工匠手艺人回来养着,专门研究俞州提起的一些东西,有俞州的图纸做基础,工匠们研发速度非常惊人。
这些俞州都知道,就是没想到速度竟然这么快。
乔楠笑,“你提供的那些图纸都非常全面,工匠们只需要寻找合适的替代材料,我们现在是官员之家,我又给他们加大了赏银,工匠们速度能不快吗?”
有势能够威慑,有银子能够诱惑,工匠们能够不卖力么?
最主要的是,这个时代工匠地位很低,能够找到一个重视自己又可靠的主子也不容易,反正被乔楠收拢的那群工匠们,对自己现在日子都满意得不行。
俞州想到这个时代科研者们的处境,不由同情提醒,
“卿卿,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科研强国,你一定要好好对待这些工匠们,日后景国的繁盛,少不了他们的功劳。”
“子琸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
乔楠笑着保证,他知道俞州现代的家人有很多都是做科研的工匠,夫君对此同理心更重,他自是不会亏待的。
夫君其实想多了,古代虽说工匠地位低,但真正有用的大师还是很被人重视尊敬的。
不过这些就没必要多说了,他喜欢这样的夫君,永远都像最灿烂最温暖的那一抹阳光,叫身处在黑暗中的人着迷。
乔楠拿起刚刚完成的新闻稿,准备查看下有无用词犯忌讳之处,以免麻烦。
然后就发现,这篇稿子的撰写人落款,俞州写的他名字。
文章中还提出了“愿意向朝廷进献手中的《文字拼音学习之法》为刘钰求情”的态度……
前者乔楠可以理解,俞州如今在官场中,一言一行都需要注意,这种事情俞州直接出头不太好,他是个哥儿帮刘钰说话,就没那么多顾虑;
主要是后者。
乔楠皱眉道,“现在就把《拼音》进献出去吗?”
他和夫君原本说好,等过些时候夫君摸清楚了朝廷动向,再用进献拼音的功劳,离开翰林院进入六部之中的。
现在把这份功劳用到刘钰身上,他不是舍不得,就是觉得有点可惜,他们可以用其他办法帮刘钰,这份功劳重了些。
毕竟夫君脑子里的东西,是用一点少一点。
俞州看出他心中所想,笑着道,
“既然要下重药,就得放大招,朝廷那些酸腐为了维护所谓的三从四德规矩,定然会拿刘钰当典型处置。”
“所以,咱们必须让这件事的性质改变,不仅仅是帮刘钰,也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最佳效果。”
“卿卿放心,我脑中还有不少东西,不缺这一个功劳当跳板离开翰林院。”
乔楠闻言无奈。
他伸手抱住俞州,将头靠到爱人肩膀上叹息,“子琸,我就是担心你,你在我心里的位置,越来越重了。”
“真的?”俞州难得听到乔楠的主动告白有些高兴。
乔楠在俞州脖颈处满是依恋蹭蹭,“夫君不信我?”
俞州立马表态,“怎么会?夫郎说什么我都信。”
“那子琸抱抱我。”
乔楠嘴角翘起弧度。
“好。”俞州立刻抬手,想用力抱住怀里的人,但又顾虑着乔楠的肚子,只能虚虚将人揽着,神情极为满足。
夫郎真是越来越会撒娇了。
……
新闻稿写好后,乔楠检查过没有犯忌讳的用词后,便立刻吩咐早已弄好的印刷房连夜赶印邸报。
然后,在刘钰事情爆发的第二天早上,京城中人出门时,就发现街上多了很多穿着相同衣服的半大小孩穿梭。
这些小孩子嘴里还喊着什么“卖报卖报,京城第一娱乐报,【从哥扮男装的刘家,浅谈生儿子的诀窍】……”
众人没听懂娱乐报啥意思,但生儿子诀窍几个字却听得明明白白。
古代哪有人不想生儿子的,听到这种话兴趣一下子就来了!
旁边正在开门做生意的杂货铺老板,当即就跑出来着急叫住小孩,
“诶,小娃,小娃等等,你刚才说啥?啥生儿子的诀窍?”
这杂货铺老板姓张,叫张大河,今年已经快四十了,与家中妻子感情很不错,但无奈的是夫妻俩连着生了五个孩子都是哥儿姑娘,没有一个男孩,让夫妻俩很是失望。
他们夫妻也不是嫌弃姑娘哥儿,就是想要个男孩传香火,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普遍觉得没男孩,就是绝户,要被人欺负和嫌弃的。
所以张大河反应才会如此激动。
旁边几个邻居铺子的老板虽不缺儿子,但也很好奇,也都纷纷跟着围上来,七嘴八舌询问,
“哎哟,生儿子这种事情还真有诀窍啊?”
“这么大大咧咧的喊出来,真的假的?”
“小娃,你这个娱乐邸报,到底是个啥……”
这些出来卖报的报童,原本都是街上的乞儿,一点都不怕生,对于这份让自己能够穿上暖和衣服,吃饱饭的工作更是慎重又认真。
见周围来了不少好奇的人后,报童这才露出练习过很多次的讨喜笑容,大声的讲解,
“我不是小娃,我是京城第一娱乐报社的报童。各位叔伯们好,今天是我们报社第一期邸报的发行日,邸报上面刊印的是京城各大趣事趣闻……”
“我不识字,给叔伯们讲也讲不明白,一份邸报五文钱,叔伯们若是好奇,买一份回去观看即可。”
说报纸古代人可能要蒙圈,但说邸报大家就能理解,因为这个时代是有朝廷邸报存在的。
而五文钱在京城就是两个肉包子的事儿。
围住报童的几个都是店铺老板不缺这点,实在好奇那所谓的生儿子诀窍,立马就讨钱买了一份。
他们还都识字,不用去找书生念,自己站在原地就看了起来。
然后……这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文章是用白话文方式写的,还有标点符号断句,内容很好理解,是以第一视角写的。
首先,文章开头就先表明了身份。
【大家好,我是京城第一娱乐报的总编辑乔楠。报如其名,我们报社的邸报,主要刊登内容就是京城的趣事趣闻,给大家带来愉悦和快乐为主……近期,京城最备受关注的事情,便是国子监学子刘某,哥扮男装读书之事……】
然后,文章中简单总结了下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方便大家理解。
当然,其中难免夹带私货,总结的时候把刘钰形容得比较正面和悲惨。
【针对这件事情,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的,并不是刘某哥扮男装这点,而是从这件事中,我看到了“有教无类”四个字的悲哀,以及无知和愚昧……】
【都说教书育人,难道哥儿女子就不是人吗?不需要开智明理吗?再言,相夫教子,一个愚昧无知的妻子夫郎,又如何替丈夫教养儿女?】
【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读书学习面前,无论男女哥儿都应该受到相同的教育,哥儿女子去书院读书并不可耻,我们反而应该高兴。因为这是我们景朝走向繁盛的开端……】
对此,俞州写了一堆后世常见的大道理,高帽子上去,成功将刘钰事件的重点转移。
反正大部分人都成功被带偏了。
不少男子看到这里都纷纷点头,觉得有道理,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妻子,怎么帮他们教孩子?男人又不可能每天呆在后院,和孩子相处最多的还是母亲母父。
嗯……妻子夫郎有学问确实很有必要。
不过,这既然是一篇犀利的点评稿子,自然不可能通篇都是这种平和的讲道理。
所以很快,文章就开启了嘲讽输出模式。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我也很好奇,大家都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然后我们报社的记者们就出门进行了一趟暗访,带回来的结果着实让我觉得开了眼界。】
【有人说“刘某哥扮男装在书院与一群男子同吃同住,实在伤风败俗”……对此,我只能说这位兄台可能学识有限,未曾有幸到书院一观,不知书院情况,读书太少确实不能怪你。】
【当年战乱岁月,我辈先祖为保家园,无论男女哥儿老少,皆是提刀上阵,众人同吃同住,毫不避讳。】
【这也是伤风败俗吗?不,这是保家卫国,这是英勇无双。】
【战时岁月哥儿女子可提刀上阵,太平年间哥儿女子可执笔教儿育女,这头顶的天,哥儿女子也顶了一半,这份功劳不能被忘记。】
看到这里的百姓不禁都沉默了。
接着往下。
【还有人说“刘某被廖某瞧见哥儿贞洁印记,没了清白真是该浸猪笼”……非常抱歉,写到这里,我实在有点想笑。】
【因为我不太明白清白这两个字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既然兄台说有贞洁印记,那又何谈不清白之说?是否相互矛盾?】
【如果这样就是不清白了,就应该浸猪笼,那么拥有无数姬妾的男子又算什么?又该怎么办?】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和疑问,各位要是觉得有什么问题意见,可以向我们报社投稿表达。】
【但是我得提前说一句,如果不能解答我以上的疑问,那么我个人不接受反驳,谢谢。】
看报的男子们:……
【好了,刘某哥扮男装读书的礼教争论就说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说说从这件事情引出来的“生儿子”问题。】
【刘某会哥扮男装,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刘夫人生不出儿子。可是,生不出儿子,真的是刘夫人之错吗?】
【不不不,今天,我就要在这里告诉全天下人一件事,那就是生不出儿子,真的真的真的不是哥儿女子之错,而是男子本身的血脉遗传问题。】
【看到这里的人先不要急着反驳,因为我是有证据的……】
接着,文章中便用苏家人强大的双胞胎遗传经历,给大家科普了一下性别遗传的问题。
毕竟不这样的话,给古代人说什么‘XY,XX’的基因,古代人又听不懂。
而用苏家的例子来证明,就非常清楚明白了,要知道苏家可就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西河村老家乡亲们对于生儿生女认知的。
另外,文章中还科普了一下滴血验亲的不靠谱常识,这种严重害人的错误认知,必须趁此机会广而宣之。
【所以,生儿生女真的全看男子运气,与其责怪别人,或者乱吃偏方,奉劝各位男子不如好好锻炼体魄,修养身体,如此才能拥有健康的子嗣。】
【不信的大可去打听验证,看看你身边身边的例子……】
【另外文章的最后,我想在这里向朝廷请求一件事,刘某哥扮男装进国子监读书,王法面前的确不可不罚,但我愿向朝廷进献曾获得的孤本《文字拼音》之书,以此功劳换取此案从轻处理。】
【我并非是身为哥儿便为此同情,我只是想问这天下的郎君们一句,圣人所言,有教无类可真否?】
一篇点评稿子到此结束,但邸报内容却还并没有结束。
在邸报的后面版面,还刊登了几篇刘钰在书院的策论和诗词所作,但凡有鉴赏能力的读书人,都能从中看到刘钰的才华。
*******
这期娱乐邸报展现在众人面前,自然是褒贬不一。
有比较固执迂腐的人,觉得这篇文章毫无辞藻可言,真是文笔庸俗,内容荒唐无稽。
当然也有比较理智的人,觉得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其中言语十分令人发醒。
短短半天时间,就在京城之中掀起了一阵强大的讨论。
读书人们的关注点自然在哥扮男装读书之事上,各大茶楼酒馆之中,处处都是激烈的争论。
“虽说哥扮男装去书院读书,确实有所不妥,但这邸报文章说得也没错,一个愚昧无知的妻子夫郎,如何替丈夫教养儿女?不管是不是哥儿女子,向往读书这件事情本身没有错。”
“有教无类可真否?这话当真是问到我了,我竟无言回答……”
——这是理智赞同的。
“这什么娱乐报简直就是妖言惑众!哥儿女子扮做男装到书院读书,就是伤风败俗,不知廉耻。”
“此等之人必须严惩,此等文章必须封掉,自古哥儿女子就是三从四德,这规矩决不能坏……”
——这是迂腐不赞同的。
而相较于读书人在礼教方面争论得不可开交。
百姓们的对那些礼教争论就不感兴趣了,大家的注意力全在“滴血验亲是错误的”“生儿子是男人的问题”等等这些事情上。
这也很正常。
百姓们整天为了生计忙碌,家中的男人当牲口使唤,哥儿女子当男人用着,为了养家糊口,家里的哥儿女子们经常出门抛头露面。
所以,三从四德的礼教,其实对底层百姓束缚没那么大,大家更在意吃饱穿暖四个字。
因此百姓们看完邸报后反应大多都是这样的……
“哎呀妈呀,这滴血验亲真是错的?什么人的血都能融一起啊?”
“是真的,之前那齐南伯府认亲之事,就传过这消息,我回家还试过呢,这人血和猪血鸭血都能融呢!”
“啥?生不出儿子是男人的问题?真的假的?不会吧,孩子又不是男人肚子生,咋能怪男人呢?”
“生不出儿子咋就不能怪男人呢?都说传宗接代,传的是男人种,你往那田地里面下麦种,它能长出稻子来?”
“这……好像有点道理。”
“这什么娱乐邸报上面不是说了,现在那齐南伯府苏家就是例子,他们家生双胞胎儿子的能力,到了第四代都还没变!”
“回头咱们上伯府苏家去瞧瞧,就知道这邸报说得是不是真的了……”
百姓们议论纷纷。
虽然男人们特别不想接受,家里婆娘生不出儿子是自己问题这个真相,但娱乐邸报上说得有鼻子有眼,还有例子证明,就让人很忐忑了。
最重要的是……夫郎娘子们,都特别愿意坐实这个结论。
此刻,京城之中但凡底气足点,性格强势些的夫郎娘子,都不允许自己相公反驳这件事。
敢反驳?今天揍完不给做饭吃!
这些哥儿女子的夫君:……
平民夫郎娘子们就是如此彪悍。
……
各家府宅后院之中的哥儿女子们,看完这篇娱乐报后,不少人也是心情激荡,情绪激动。
这些贵女公子们虽没有扮男装去书院,但一个个也都是在家中请夫子教导饱读诗书,有才情的大有人在。
在看过茶楼话剧《梁祝》后,众人心中便被刺激了一番,觉得那句我辈哥儿女子不输儿郎的话很有道理,对于自己有才情却无处可用,只能困于后院的现状非常不满。
还有平日里的各种礼教规矩,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也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待看到乔楠一个哥儿为了帮刘钰说话,竟然不惜在邸报上发表如此犀利直白的嘲讽言论。
甚至为了帮刘钰求情,还想进献孤本书籍功劳去换,尽管大家不知道《文字拼音》是什么书,但不妨碍大家知道那肯定是好东西。
刘钰哥扮男装去书院固然有错,但错不至死,也非他一人之过,乃是世道所逼。
刘钰被人看到贞洁印记,也不是他的错,也并非丢失清白,真正应该被谴责的,应该是起了害人之心的廖文才。
乔楠真的只是在帮刘钰说话吗?
不,他明明实在替所有的哥儿女子发出内心的真实呐喊质问。
有性格烈的贵女公子更是心情激荡起身,拍桌吩咐,
“小桃,你替我去向张小姐、袁公子、许小姐……她们送个口信,明日我要去宫门口静坐,替刘钰求情,你问问她们去不去?”
“她们若是去,那就一起,她们若是不愿,那我便自己去!”
若是此次刘钰真的凄惨收场,日后她们遇到类似事情,是否也只有眼睁睁等待绝望呢?
刘钰不能死,也不能以丢失清白之名被送家庙。
她们不是在帮刘钰,而是在帮未来的自己。
不少聪明又性子烈的贵女公子看透其中玄机,几乎都做出了相同的决定,而那些不太聪明的贵女公子,见其他人都干了,心中激荡下也难免被煽动。
于是第二日。
京城中性格比较烈性的贵女贵公子们,哪怕只有几十个人,也朝着皇宫门口走出了浩浩荡荡的气势。
而剩下胆子小的贵女贵公子们,虽然没勇气参与,但也偷偷摸摸换了衣服,带着丫鬟婆子跟在围观人群中。
听见有迂腐之人辱骂,“竟为刘钰那等哥儿求情,真是伤风败俗,不知廉耻。”
人群中的贵女贵公子闻言后,就瞧瞧这人自己是否认识,穿着打扮是否富贵之家,自己惹不惹得起。
惹不起的就算了,要是惹得起的……
那就立刻生气地吩咐身边壮实婆子,“把他嘴给我打肿了。”
辱骂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