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第 143 章
去岁九月底, 李英贵三亩半的御稻田,收了十六石的稻米,康熙只要了一石。
一半试吃, 一半今年开春时, 亲手在在先农坛和丰泽园种下。
剩下的十五石,都让李英贵继续种下, 并按照‘迟老’教的办法, 做了多片‘试验田’。
是以此时, 李英贵回禀时, 不说平均亩产多少,而是说:“亩产最多的一类田地,收上来稻谷亩均九石, 亩产最少的一类田地,收上来的稻谷亩均六石。至于寻常稻种,收成时日尚需一月有余。”
差别竟有三成以上,康熙不由纳罕,对他说:“你且细细道来,种法上有何差别?”
御稻也就是早熟稻种, 于产量上跟普通稻种比没有优势, 甚至最开始康熙自己留种的一批, 舂出来的米也不如普通稻种多。
可康熙今年看着,这些稻穗颗颗饱满、穗粒也多,单棵的产量就比从前多了。
李英贵见皇上感兴趣,却有些慌了, 说起来磕磕巴巴的, 康熙忍不住皱眉。
胤祉提醒他, “笔记。”
李英贵听到这话, 仿佛有了主心骨,迅速从怀里掏出他卷了毛边的一本笔记来。
“皇上恕罪,迟老跟小人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的都记在这里了,还请皇上过目!”
梁九功看到那本子寒碜的样儿,嘴角抽了抽,自己上前接过,很仔细地拍了又拍,擦了又擦,上面的泥点灰尘和油印子还在。
“无妨,拿来吧。”
康熙有些意外李英贵竟然还会做记录,看他的目光多了赞赏。
再看到那本子上字体工整清晰,还用的表格和西洋数字,把一切数据都记得清清楚楚,不由更是惊艳地看了李英贵一眼。
记录上,每一种试验田和对照组都清晰明了,让康熙很快就明白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种出的水稻产量最高,或是哪里有偏差,产量就差了多少……
“很好!”康熙大喜,“李英贵,你有功,是大功!”
“嘿嘿~”李英贵傻笑着挠挠头,不经意对上阿哥们不赞同的眼神,才反应过来,磕头,“谢皇上隆恩!”
康熙一怔,“朕还没说要赏你,你就谢恩了?”
李英贵:“……”
那他也不知道该回什么话啊?
康熙转向胤祉:“老三你说,我该赏他什么呢?”
胤祉稍一沉吟:“光宗耀祖。”
康熙:“……”
这也太言简意赅了。
不过胤祉说得没错,老百姓图了温饱之后,不就图个光宗耀祖吗?
什么是最光宗耀祖的,应当是做官了?但是一个种地的,能当什么官?
康熙看了看李英贵的字,觉得他就算给他当官,应当也是可以的……
正这么想着,胤祉却直接呈上来一份奏折。
康熙:“……?”
原来早就等着他呢!
康熙打开来看,其他阿哥们面面相觑,有些纳罕,都很好奇胤祉写了什么?
这是胤祉为李英贵、蒲松龄和李家村请赏的奏折。
“蒲松龄,是谁?”
康熙莫名觉得这名字看着,就给他一种‘毛毛的’感觉。
李英贵连忙回禀道:“是迟老给小人找的老师,读书习字做学问,都是老师教予小人的。”
胤祉:“还是、《聊斋志异》作者。”
康熙:“…………”
他就说怎么这么眼熟!
虽然对他写的那些神怪小说,有些看不上,但康熙还是对此人有了兴趣。
“传他前来,朕考考他。”
……
天亮时分,所有李家村人都被大铜锣声叫醒,让全部人去晒谷场接圣旨。
“接、接接接……圣旨?!”
有人听清外面的人在喊什么后,从床上滚下了地,怀疑自己在做梦。
接圣旨不是那故事里的状元郎才能有的好事儿吗?
让他们全村人都去接,这是全村都要做官了???
——有人飘飘然,显然是睡梦还没醒。
李家村人不一会儿就全部聚集在晒谷场上,只见穿着一身华丽官服的太监们扬着下巴、鼻孔朝天,说不出的气派。
不知道为什么,从前他们或许会觉得这样的人就是天老爷了,可是昨儿个见识到皇帝亲民的样子,此时心里忽然懂了为什么有个词叫‘狗仗人势’了。
许多人在心里默默想着,地方上虽然有很多贪官污吏,但皇上是个好的,就是有盼头!
果不其然,很快,皇上就给了他们最好的盼头!
只见皇上身边的大太监和蔼可亲地走到前头,笑眯眯地展开圣旨,宣布他们李家村更名为‘御稻村’,并且把附近几个村落都给并入了他们村。
嗨呀,这可真是太光耀门楣了啊!
好处还不止于此,圣旨上还说,皇上免去御稻村三年的赋税!
天啊,这天上掉馅饼了呀!
圣旨一宣读完毕,他们谢恩起身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满脸喜色。
“皇上也太好了!”
“皇上一定是觉得咱们种地种得好,全天下最好!”
“那以后咱们再也不会饿肚子了吧?”
“说不准还能盖房子呢?”
“咱家孩子读书的银子也能存下来了?”
“想啥呢都?御稻村、圣上赐名,走出去就有排面!”
看着所有人都高兴得有些忘形,村长连忙大喊制止,“你们别光顾着乐,圣旨上还说了,得咱们好好种这御稻才成!”
“咱们自然是会好好种的,这多好的稻子啊,以往得种几年才能得这么多啊?”
而让李家村人高兴的还远不至于此,很快侍卫勒令他们肃静,还有两道圣旨要宣读。
第二道圣旨,是任命蒲松龄,为户部江宁司的正六品主事,主司江宁府农事。
蒲松龄?
是教英贵小子读书的先生?
原来那先生这么厉害的么?一下子就从个秀才成了正六品官?!!!
啊啊啊……很多人在心中懊恼得拍大腿,有的是懊恼没有早点巴结的,有的是懊恼没让自家小子也跟着他读几天书的。
第三道圣旨,才像是一道惊雷,炸懵了御稻村所有人。
——李英贵,被封了个全大清唯一的八品司农大使,虽无其他实权,却能领朝廷俸禄,专管御稻村农事,听命于蒲松龄。
‘哄——’的一声,虽然村民们不敢喧哗,但还是忍不住发出哗然之声。
李英贵?!
那小子虽然去年也接过圣旨、去过京城,但到底是在大家眼皮子底下长大的皮小子,从小顽劣不堪,被他爹拿扫把满村追着打那种……
就这样的皮小子,二十出头,竟然就、就……做官了???
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好像就是因为他会种地?
种地种得好还能做官?这真的是闻所未闻、史无前例!
李英贵也被这第三道圣旨的惊喜给砸晕了,他以前就做梦梦到过这种好事,所以,今天可能还在做梦吧?
“臭小子,发什么呆?快接旨啊!”李老爹的一巴掌拍在他后脑勺上。
李英贵差点脸着地,这时才反应过来,摸着后脑勺傻笑,“嘿嘿,嘿嘿……不是做梦啊?”
李老爹怒目一瞪,看着他那傻样儿,恨铁不成钢:“跪下接旨!”
李英贵连忙再次肃色跪好,双手高举过头顶接旨。
所有人随之平身,立刻朝李英贵围了过来,争先恐后地给他贺喜。
初升的朝阳里,每个御稻村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悦。
……
不远处的祠堂门外,看着村民们闹哄哄的仿佛过年般热闹,太子胤礽问:“都是三弟的奏请?”
胤祉摇了摇头,“汗阿玛说,我奏请的,太小气。”
胤礽:“……”
所以如此施恩,是汗阿玛自己的主意了。
他还以为,是三弟笼络人心的手段呢,看来还是想多了。
“三弟!”大阿哥胤禔从祠堂里走出来,大声问,“那李英贵的本子我看得眼晕,所以这到底是提高了多少亩产啊?”
李英贵说的那些‘试验田’、‘对照组’什么的,条目太多,他是看得一头乱麻,自己算不出来。
作为连环画读者,他只想知道,那亩产量,能不能打脸里面讨厌的人?
胤祉好笑,给他估了个数,‘生长时长比普通稻种少一个多月,产量比普通稻种高出两倍。’
“哇……太好了!”胤禔催促,“那你快点把下部出了书吧!”
胤祉:“好。”
胤禔:“什么时候面世,我要买一百本!”
胤祉:“?”
胤禔朝他眨眨眼,“我要送人,从今以后,我就是涧中鱼先生的推崇者了。”
胤祉:“……”
须臾,蒲松龄和李英贵带着原李家村的村长去御前谢恩,又往胤祉这里走来。
“三爷,还请您代下官二人,感谢迟老和涧中鱼先生一直以来的照拂和指点!”蒲松龄道。
胤·迟老本老·祉点点头,免了他们的礼,表示知道了,没有多说什么。
天大的喜事,也没有让李英贵停下捯饬这些御稻谷的事情。
这边晒谷场还在晒谷,另一处,却已经有数头耕牛在开始耕地,准备下一季的水稻和其他作物种植了。
这一次,迟老给他的信里,又提出了轮作和套种的理论,让他去实践。
他这人知道好歹,明白正是迟老的让他做的这些事情,才让他不用通过科考就得了官职,所以迟老提出的,他更愿意拼尽全力地去试验了。
除了圣旨的封赏,昨日参与了收割的村民,每人都得了五百文的打赏。
此时所有人都仍然干劲十足,眼里都充满了期盼的亮光,那是对好日子的盼望。
阿哥们表示看不懂了。
胤禛:“不是这边还没忙完吗?怎么就要开始种下一茬了?”
胤祺眼神躲闪。“对啊,百姓们都这么操劳的吗?”
他们俩因为昨天的劳作,这会儿还浑身都酸痛着呢。
胤祺最是后怕,怕汗阿玛又要叫他们下地去体会百姓的疾苦。
没必要、真的没必要,他已经知道有多苦了!真的!!
胤礽好笑地看着五弟,“你放心,汗阿玛还怕你不会干活,糟蹋了庄稼呢。”
胤祺当真松了口气,“那就好,我这就放心了。”
胤礽:“……”
这日,康熙就离开了御稻村,回到了苏州府城里。
“说说吧,是哪家拍下了平板玻璃的独家买卖权?”
“潘家。”胤祉说。
康熙对苏州本土的大姓也有所了解,一听这潘姓就知道不在其中。
步山上前回禀道:“是如今苏州经营盐业的大户之一,祖籍是安徽歙县。”
原来是盐商,经营得好的话,确实家底不会小了。
只是……康熙以为,胤祉会找个苏州的大家族合作,这样他能更快地在苏州立足,生意也能更早步入正轨。
罢了,可能孩子小想不到那么周全。
但康熙也没有去指正他,因为目前为止,胤祉做的一切都太顺了,康熙觉得,他早点碰点壁,总好过以后摔更大的跟头。
只是等到晚上,他就知道自己想错了。
用过晚膳,众人兴致勃勃地要外出,康熙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都要去戏园子。
“还在义卖?”
这都多少天了,哪有那么多东西卖?
还是说,“有人学着东昌府的富户,主动捐赠宝物义卖了?”
胤祉:“有,不多,不够卖。”
大阿哥替他解释,康熙才知道,原来他就离开几天,胤祉竟然已经把用来义卖的那家戏园给盘了下来了,做‘卖场’。然后专门给别人卖货,赚‘服务费’。
据说前日,胤祉第一次试水。
挑了几家生意不太好的布庄成衣铺子、胭脂水粉铺子、金玉铺子,然后给苏州府内外城的大户人家……的夫人们广发邀请函。
结果,当晚那几家铺子带到‘卖场’里的滞销货,全部被抢购一空。
卖场每做成一笔买卖,就在成交额里收取一成到二成的服务费不等。
这是什么新的买卖法子?
空手套白狼?
而且,据大阿哥所述,那晚卖场就靠着嘴皮子功夫,净赚服务费一千多两银子。
“……”
康熙闻所未闻,决定跟他们一起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