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嘉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魔法 >我妻薄情 > 第231章 来人了

第231章 来人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靖海侯在信里, 主要说的是近几个月,内阁对西北的讨论。

之前说过,崔阁老赞成开互市,曹阁老不太赞同, 但被说服了, 杨首辅则是担忧再拒绝鞑靼的请求, 他们会翻脸,于是拍板。

如今一年过去,互市的成绩也让他们有了新的想法。

曹阁老身为兵部尚书, 对胡人的看法趋于保守, 也就是不认为他们真的能和大夏化干戈为玉帛,双方只是暂时休战。

大夏需要趁此机会, 练兵牧马, 为将来的战争做准备。

所以,今年户部计算开支, 他强烈反对皇帝一口气削掉大部分军费。

“鞑靼王已老, 一旦他身死,各部必乱,胡人本性难改, 若卷土重来,大夏何以相抗?”

崔阁老却拿出去岁的成绩,说胡人已经逐渐汉化,早已不是成吉思汗的时候, 能接受吃马肉、喝马酒的草原生活了。

他们想吃馒头, 想吃大米, 想吃炒菜, 他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北元。

如果是北元, 怎么可能拿战马换铁锅呢?要知道,今年春天,鞑靼王上贡时,就专门恳求皇帝网开一面,能够允许今年让他们换铁锅。

假如大夏再以原来的目光看待胡人,就会错失真正和平的机会。

许尚书赞同崔阁老的说法,他表示户部财政紧张,今年西南又有战事,东南和倭寇也有作战,朝廷还想加固河堤,疏通运河的几个河段,没钱了。

“练兵费钱粮巨甚,不如屯田牧马,以逸待劳。”许尚书是和稀泥的好手,说得好像双方都非常有道理,“如此,即便鞑靼毁信弃约,我们犹可一战。”

皇帝考虑到财政,还是坚持削减了军费,留出钱来搞水利。

因此,同意今年与鞑靼交易五百个铜锅,三百个铁锅(特指超薄的广锅)。

——假如事情到这里结束,也就和程丹若毫无关系了。

半个月后,杨首辅忽然上疏,说,曹仲纪的顾虑还是很有道理的。边境的将士近十年来,都在不断打仗,很多人不会拿镰刀,只会拿弓箭,忽然让他们回家屯田去,他们心里是否会生出愤懑?

假如屯田不好,将士心里又有怨言,可就得不偿失了。

皇帝虚心纳谏,问:首辅,你这么说,可有应对之法?

杨首辅答:不如这样,每年派人到边境巡查,看看屯田的粮食多不多,兵马有没有增加,器械有没有炼造,如果有,就像战时斩获敌人一样行赏,如果持平,就算打败仗一样惩处。

皇帝深以为然,同意了这个计划。

以上,就是靖海侯的来信内容。

程丹若心里闪过一连串念头,汇聚到嘴边,变成无力的吐槽:“这都行?”

有没有搞错?古代也搞KPI吗?

她的理智告诉她,这是正确的方针,可以有效调动屯田的积极性,但自己疑似被考核的一员,心情可就不一样了。

程丹若喝了一口茶,定定神,又看了遍。

“父亲的意思,应该是说尚功局就是为弄清羊毛产量而来的吧?

她征询。

谢玄英道:“是。”靖海侯把两件事放一起说,虽然没有直接说,但已经给了答案。

“可今年才第一年,有什么好查的?”她又拿起了信,沉思了会儿,问,“父亲好像还有别的意思?”

谢玄英反问:“你觉得有什么深意?”

程丹若对分析靖海侯这样的政客,有很大的挑战欲,思索道:“他始终没有提王尚书。”

内阁五个人,只有四个人有姓名。

王尚书去哪儿了?

“老师之前给我们的信里说,王尚书时常与他作诗清谈。”谢玄英分析,“处境怕是不太好。”

程丹若问:“和从祀有关?”

“阳明先生已故,影响有限。”谢玄英道,“我想,可能是杨首辅。”

程丹若不由回忆起寥寥数次与杨首辅的照面。

一个五十多岁的帅老头,身形消瘦,眼神犀利,话语短而有力。她曾听见杨首辅和人谈话:“此事我已有决断,不必再提。”

“他很果断。”她说,“还有点……”

“擅权。”谢玄英替她说,“杨首辅是个说一不二的人。”

程丹若:“王尚书因为从祀……”

他:“被提防了。”

程丹若点点头,理清了第一个线索,接着说第二个:“按父亲的说法,曹、崔意见相左,杨首辅最开始并未置喙,可后来却向陛下上疏,提出考核一说,颇有些耐人寻味。”

怎么看,都像是杨首辅在敲打崔阁老。毕竟,二人虽然是吏部尚书和侍郎,看似有职位之差,但同在内阁,根本无所谓这点差距。

然而,她依旧疑惑:“这和我们有何关系?”

谢玄英想了会儿,迟疑道:“我记得,崔阁老似乎是山西人。”

程丹若皱眉:“宝源号?”

他们早就知道宝源号背后有人,可是谁一直不清楚,崔阁老如果是山西人,嫌疑确实很大。

“兴许是个警示。”谢玄英猜测,“杨首辅独断专行,想必不希望崔阁老有太多心思。”

“即便是这样,最后怎么就到尚功局……”程丹若倏地顿住,看向他,“莫非是石大伴?”

谢玄英道:“有可能。”

目前,皇帝对杨首辅还是比较信重的,崔阁老凭什么敢跳出来,默默凸显自己的存在感?

除非他有盟友。

然而,若真的是石大伴做的,为什么不捞到织造局呢?身负皇命,就好比手持屠刀,想怎么割肉就怎么割,长宝暖屁都不敢放。

程丹若当初提到女官,本是希望今后官方插手,织造局和尚功局互相监督,以免太监捞得太过分。

可这次,女官派人前来,太监没来,他们怎么会放过捞钱的机会?

程丹若不由感叹:“来的是熟人就好了,可以打听一二。”

谢玄英赞同:“离京一年,我们对朝中事务已经不够了解。”他行动果决,马上决定弥补,“我去写信。”

“给义父?”

“给陶文津。”他道。

程丹若回忆此人:陶显,字文津,谢玄英的同年,一甲状元,目前是翰林院的编修并中书舍人。

“什么理由?”她问,“要不要送点东西?”

谢玄英道:“不必,座师寿辰快到了,我将礼物捎去,请他代为祝贺就是。”

程丹若对人情往来没他熟稔,闻言便不再多说,只是道:“京城到大同也就十来天路程,差不多该筹备起来了。”

“即是女官,恐怕只能由你应付。”

“正合我意。”

*

四月中,程丹若接到了出差的尚功局司制部门的典制方嫣。

“见过淑人。”方嫣福身行礼。

“太多礼了。”程丹若制止了她的屈膝,搀住她,“怎么是你来了?”

她和尚功局的人其实不熟,但方嫣算是例外,在订婚后的几个月,她曾教过程丹若一段时间针线,只不过彼时,她只是一个女史。

方嫣道:“是尚宫派我来的。”

程丹若并不意外,洪尚宫能照拂她的地方,从来不会放过。

不等她说话,方嫣又道:“原也不是我,但我家在辽州,其余姐妹知道后,主动将外事的机会让予我,好叫我顺路回家探亲。”

程丹若恍然:“原来如此。”她关切道,“家里还好吗?”

“都好,当初我进宫做女官,给了二十两银子做路费,我全留在家里,跟着亲戚走的。”方嫣笑道,“家里有田有地,还有侄子和侄女,母亲仍然在世。我陪她住了些时日,倒是耽搁了路程。”

她进宫已经十余年了,能在母亲死前再见一面,已经是老天爷开恩。

程丹若并未多问,只是道:“寅宾馆已经收拾好了,我单独隔了院子给你,丫鬟也是我身边的,你尽管放心。”

方嫣感激道:“劳驾了。”

“别说你是奉皇命而来,不可怠慢,纵然不是,从前你待我亦有半师之谊,也该尽心才对。”程丹若亲自引她进院子,“一路劳累,你先歇下,有什么事我们明日再说。”

方嫣知晓她的为人,点头应下:“多谢淑人。”

“这可太生分了。”程丹若摇摇头,“还是直接叫我的名字吧。”

“使不得。”方嫣道,“规矩不能乱。”

程丹若叹口气,也没勉强。她如今是外命妇,女官却是内廷的人,太过亲密,于彼此都不是好事。

“罢了,只是个称呼。”她道,“竹篱。”

竹篱赶忙垂手而立:“夫人。”

“照顾好方典制,晚膳就从小厨房提。”程丹若道,“既然你是山西人,想必可以吃面食?”

方嫣笑了:“对,我不忌口。”

“那可好了,我叫厨房给你做些家乡味儿。”

方嫣道:“不敢劳驾,我随意吃些就是。”

“不妨碍什么。”程丹若道,“好了,我不打搅你歇息。”

她朝方嫣笑笑,示意不必送,带着玛瑙离开了客院。

回去的路上,专程绕到小厨房,多嘱咐一声。

“做点辽州的菜送到客院,我们还是照旧。”

有的人,那是必须一天吃一顿稻,不然会不高兴的。

晚膳时,谢玄英一面吃鱼丸,一面问:“如何?”

“她要么所知不多,要么只是小事。”程丹若言简意赅,“其余的,明天我再同你说。”

谢玄英自然信任她的能力,不再多问。

翌日。

程丹若处理完家事,尤其是吩咐厨房注意客院的饮食,这才去客院拜访。

方嫣和大多数女官一样,礼节完备,此时已经收拾妥当,坐在正厅等她来。

两人见过,程丹若才开门见山:“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方嫣答:“去岁冬日,陛下吩咐尚功局学制羊毛衣。历经数月,如今局中已作出羊毛裙、帽、领、裤等物。我此次前来,便是将个中技法传授于织娘。”

程丹若怎么都没想到,居然是这样一个答案,怔了怔才肃然道:“圣人厚恩。”

方嫣道:“陛下圣明。”

吹捧过皇帝,程丹若才问:“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事吗?”

方嫣点头,坦然道:“陛下要我查看纺织作坊的情形,回宫禀报。”

“这是应该的。”程丹若并不意外,干脆应下,“作坊在太原,正好眼下天气凉爽,我们往太原去一趟就是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